【編輯觀點】人物特寫的五點商榷
***
知名的記者陸續出書,讓「人物特寫」成為我們這一行的顯學,效法者有之,心動者尤多。這是一個好現象。
無論如何,記者長期浸淫在所謂「客觀」、「中立」的新聞寫作之中,對自身的精神面貌是一種磨損。磨掉的是溫度和同理心。寫作情感大致只在冷淡與激憤的兩端分布,要不寫些連心跳都不會加快的流水新聞稿,要不就看似血壓飆升的義憤評論稿。
人物寫作能讓記者跳脫呆板、機械的新聞體和評論體,有機會運用、磨練更多樣的寫作技法。但更重的是,人物寫作可以讓記者藉由探索人物豐富、錯雜的人性世界,從而讓自身的情感更加細膩、豐潤。
人物寫作涉及寫作者自我情感的投射,以及寫作技法的試驗,部分寫作者也就容易在這兩方面落入不自覺的陷阱之中。
一、過度介入。
記者的介入已成為人物特寫的慣技,通常一破題,記者就會現身其中。這不是問題,畢竟在單一、靜態的訪談空間裡,記者是唯一可以與受訪對象互動的人物;而這樣的互動,加上細膩的觀察,就能讓文稿從單調的問答,轉為更生動的場景敘事。
但記者若過度放縱自己,就往往讓文稿有反客為主的危險。讀者會看到作者大剌剌地在字裡行間衝撞的笨拙身影,甚至聽到作者頤指氣使的尖銳聲調。如果再以曲擰、擺弄為樂,讓讀者透過哈哈鏡一窺受訪者的異態,那就更不足取了。
永遠要記住,這是一則受訪者的故事,好的作者會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,或引導,或刺探,或質疑,但絕不搶戲。
二、過度描寫。
傳統新聞寫作的筆法不足以處理人物特寫,在概述、引言、數據之外,還必須運用更多的寫作要素和手法。描寫是其中的主幹,描寫人物的外觀神情、言語舉止,描寫環境的門廳穿堂、風雨晨昏,帶領讀者宛若親臨現場。
然而,描寫的手法被運用到人物特寫時,需要十分節制,尤其是在破題的段落裡,過度描寫會讓讀者注意文字,而不是注意故事,甚至予人炫技之感。更嚴重的是,過度描寫的細節如果無關主題,也無助於推動敘事,那就更是捨本逐末了。
過度文學性的寫作,其實會傷害非虛構報導的真實感,而真實感正是非虛構寫作賴以為生的命脈。
三、情感拿捏。
人物特寫涉及人物情感的捕捉,這需要寫作者投注自身的情感,以激發共鳴。但寫作者情感的投射就像調味品一樣,必須小心拿捏。
菜還沒煮好,就下大量的調味品,是常見的問題。寫作者在前半部的文稿中,疏於敘事鋪陳,卻運用大量抒情筆法,讚咏感嘆,就難免給人冒失、濫情之嫌。
其實,散文寫作也是如此,所有情感的抒發,都應建立在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。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人物特寫,理應由人物的言行舉止自然「展示」其情感與信念,而非經由寫作者的抒情語言去表述。
萬一真的需要,就在結尾段落處理。儘可能保留新鮮食材的原味,只下一點點調味,才能帶出無比的餘韻。
四、立體刻畫。
也許必須說,人物特寫是一種訪者與受訪者生命經驗抗衡的技藝。生命的複雜、曲折、多樣貌,有時必須經歷歲月的折騰才能咀嚼一二。
年輕的生命愛恨分明,「大忠大奸」的樣板戲又是世俗喜好的主流,經驗不足的記者難免在下筆時無辜化受害者,邪惡化加害者,神聖化犧牲者,罪惡化失職者。這種「典型人物」的刻寫已經日益膚淺而不真實了,越來越難滿足不看「八點檔」連續劇的讀者需求。
生命永遠不是單純的,其實很多事理也不是,試著多探索一下人、事的複雜之處與矛盾之情,文稿必然更加真實、深刻,也會更加動人。
五、呈現意義。
不要讓人物寫作只是一則奇人異事的傳奇,尋找人性的共鳴點。
呈現意義,才能對人物尊重,同時也給故事尊嚴。